时间管理的本质-二
时间管理的起点——高效行动
案例
****情景分析:小艾的一天****小艾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有企业做文秘,工作时间已两年有余。过往的人生经验让她信奉这样一个原则:deadline(截止日期)是第一生产力。不过这次,似乎截止日期也救不了她了。 |
---|
****第一幕:早上7:00。又是周一,闹铃响起。*下面的对话,都是小艾心里的自言自语。(想)又该起床了,今天我该去跑步了,不然以前的裤子都穿不上了。(感受)好讨厌周一。好困啊,这么冷的天比较适合睡觉,晚上再跑也没关系。小艾按掉手机闹铃,但她再醒来时已经八点半了。她睡眼朦胧地看了一眼时间,就惊得坐了起来。(想)我的妈呀,八点半了!看来做早餐是来不及了。小艾用最快的速度收拾了下自己,小跑出了小区后,便打车奔向公司。 *第二幕:早上8:59。滴!打卡成功!*小艾刚刚好没有迟到,趁领导还没来,她就去楼下的便利店吃了早点。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后,小艾握紧双拳给自己打气。(想)我要开工啦,加油加油!(想)今天一定要完成刘总要求的提案,明早上班刘总就要看。(感受)但是提案好难啊,早上不如干点轻松的活儿热热身,不是有一堆发票还没有报销么,今早先报销吧!(想)也对,早上就干点轻松的活吧!时间很快就到中午12点,小艾伸了个懒腰,觉得今天早上似乎过得很充实,于是去吃午饭,午饭过后便午休了。 *第三幕:下午2点。工作,我来收拾你们了!*上班后,小艾先把提案所用的资料整理好。王经理突然跑过来,让小艾整理一份月度工作报表,后天给他。(想)刘经理的提案明早就要交,时间比较紧急,王经理的报表先缓一缓吧!(感受)柿子先挑软的捏,王经理的报表比较轻松,先易后难,不如先用它练练手。(想)想想也是,王经理的报表应该很快就能写完。小艾写完报表,准备写提案时,她觉得动笔困难,不是走神,就是东想西想。没多久就下班了,小艾拿着没写完的提案回家加班。 *第四幕:晚上七点。家,我回来了!****(想)吃完饭我是不是该准备写提案了?(感受)吃饱了有点困,今天《奇葩说》更新了,先看再写也不迟。(想)嗯,上了一天班,也该劳逸结合。不过我好像今天还没跑步。哎,我真的是拖延症患者。这是病,得治!(感受)急不来的,来点薯片解解压,如何?(想)嗯嗯,我正好想吃薯片。晚上10点半,看完《奇葩说》后,小艾终于开始心急如焚地写提案,但微信朋友圈的推送消息又让她分心。凌晨2点时,工作提案才完成一半,但小艾真的无法继续熬夜了。于是,她躺到床上,在手机上定了一个明早6点的闹钟,想着明天早点起来写好另一半。小艾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。明早六点,她真的能起来吗? |
*总结 :* 缺乏行动力,而这种缺乏的罪魁祸首就是拖延。在不想行动的时候,拖延给了我们一些理由,让我们心安理得。但从长期看,我们定会为此付出代价。而越是经常拖延,则越可能在面临新任务时拖延 |
在上图中,“自我”的小人想走A路线,达成长远的目标,最终收获大树上的果实(即长远利益);而“感受”的小人想走B路线,获得眼前的快乐,不断采摘路边的小花(即短暂利益)。要想获得大树上的果实,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。而路边的小花,不用怎么费力就能摘下来。这时,“我们”和“我们的感受”之间,就需要商量好,然后选择一条路线。一般来说,“我们的感受”更容易说服“我们”.
可以发现,小艾的案例中,她被自己的感受主导了多次,就像下图中“感受”小人拉着“自我”小人走了B路线,去采小花,忘了大树。
在生活中,这种情况也数不胜数。如何才能夺回自己的控制权?我们往往认为,有行动力的人,自控力都很强,这样才能用意志力说服自己的感受,拉着自己的感受上路。
启动力
321原则
举例来说,假如你正葛优躺着看电视,突然想起来要把脏衣服从楼上拿下来放进洗衣机。一般来说,这个时候如果再考虑个十秒钟,我们就会马上给自己找各种理由,拖着不去做了。所以,当下需要做的就是,心里倒数:3,2,1,然后马上站起来。走过去拿衣服,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像进入了自动化模式一样,真的行动起来了
*总结:*****自我暗示 , 通过3 , 2 , 1 的暗示 , 迅速进入状态****
l 案例
举个例子,早上闹铃响了,我们的目标是起床锻炼。但接下来,我们通常不会直接起床,而是会生出各种各样的想法。我们可能会想:“今天天冷,起来容易着凉,不适合锻炼,再睡一会回笼觉”“昨晚睡的晚,我再睡一会,晚上锻炼也来得及”“今天是周末,可以多睡一下再去跑步”……也就是说,“自我”和“感受”会像下图一样吵起来 |
---|
![]() |
不管是什么原因,最后都会导致追求舒适的感受占据上风,从而决定了赖床的行动。而自我的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简单,你发现了有什么目标,就应该直接去做。运用321法则,就是在你产生目标,感受上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,就先一步行动起来。“动起来”这一点非常重要,只要你动起来,阻扰你的感受就明显变弱了很多 |
![]() |
像这样,感受还没酝酿到位,你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,它不得不先跟着你走。另外,321法则一定要记得及时发动,如果等感受反应过来再用就难以生效了。为了及时发动,我们可以提前设定“大脑开关”:“如果发生了某件事情,就立马发动321法则” |
![]() |
*总结:* *我们不应该太在意自己的感受*****而应该在意自己的目标*****并直面现实* |
捆绑策略
我们看看如何通过提高短期自控能力的方式,获得启动力,这个方法叫“捆绑策略”,它通过重新描述现状,在当下就考虑到未来可能做出的所有行为及其代价,让我们有更大的机会面对现实,战胜肤浅的感受
*总结:*****联想法 ,如果不去做这件事情长远来说如**”**蝴蝶效应**”**一样 影响后面的事情****
l 案例
我们还是用早上起床为例。到了早上起床的时间:我们的目标是早上早点起床,然后去锻炼,但我们感受上希望多睡点懒觉,只要上班不迟到。这时,你可以对自己说: |
---|
![]() |
就像下图一样,由于“捆绑策略”增强了自控力,所以“自我”的小人推着“感受”的小人跑 |
![]() |
*总结:* *假如未来每天都跟着感觉跑,*****你真的愿意吗?**** |
简化原则
还有一种情况容易导致失去自控力,那就是想做/要做的事情太多的时候 :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说,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,不要纠结这件事情的价值多少,就直接去做。哪怕是花一分钟时间背两个单词,也是在积累价值,比犹豫拖延要强得多——拖延的时间都足够背几十个单词了。有了这个理念,我们便不会再“难以选择”。 *总结:*****简化原则*****行动起来*
l 案例
比如终于等到周末放假, 你有好多计划:看书、练琴、写作。这个时候,由于你缺乏明确的目标,很可能就进入自动化的拖延状态。就像下图中“自我”的小人,由于路线太多,而不知道去哪里,就又容易被“感受”的小人拖走了. |
---|
![]() |
由于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,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好,于是在犹豫中寸步难行,最后走上拖延的道路。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,就要学会做出选择。下面这个原则可以帮到你: |
![]() |
这个原则的意思是说,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,不要纠结这件事情的价值多少,就直接去做。哪怕是花一分钟时间背两个单词,也是在积累价值,比犹豫拖延要强得多——拖延的时间都足够背几十个单词了。有了这个理念,我们便不会再“难以选择”。就像下图中,“自我”的小人因为只有一条明确的路,所以能快速地拉着“感受”的小人往上走 |
![]() |
*总结:简化原则——只要我们去积累价值,无论这件事情的收益多少,我们都能聚沙成塔。所谓成功的人生,就是这样无数个或大或小的价值,累积而成的结果* |
行动力
不难发现,这些提高启动力方法有一个共性 :
所以,我们还可以自由发挥,设计出其他满足这个共性的方法,从而增加行动力。比如再举一种方法:让“感受”得到“小花”更加困难,就变相地增加了让“感受”走向“果实”的机会
l 案例
所以说,基于“拖延模型”,希望大家不但能够用课堂上学到的3种方法,也能在此基础上,灵活自创其他方法,让自己获得行动力.为什么这些小小的方法这么有魔力呢?这些方法提炼于一些神经科学原理,我们做这些动作,本质上影响了大脑的前额皮质(prefrontal cortex),即大脑里负责行动和注意力的部分,以促使我们做出行动。除此之外,这些方法还刺激了我们的基底核(basil ganglia),也就是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,从而降低了发起行动所需要的活化能(activation energy)。 |
---|
到这里,我们学习了行动模型,以及如何产生“启动力”,但是,如果不能持续产生行动力,即使有了“启动力”也只是昙花一现。就像下图中,走到一半的“感受”小人,不乐意了,开始拉着“自我”的小人往回走 |
![]() |
也就是说,我们虽然产生了启动力,但如果不能维持,就很容易被我们的感受拉回它想要的路线上。比如你用321法则让自己去写年终总结,结果写了5分钟就不耐烦了,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? |
通常来说,拖延者因为拖延了一个重要的事情,后面时间来不及了,不得不补上,但拆西墙补上了东墙,西墙又得补。这是因为在补欠下的事情时,其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,也变得紧迫起来。补了一圈又一圈,最后让人精疲力尽——这就是拖延的负循环 |
![]() |
*总结:* *本来拖延的过程是为了躲避压力,但拖延的恶果又让人产生一系列负面感受,比如愧疚、懊悔、焦躁。最后的结果是,我们不但没有因为拖延而缓解了压力,反而积累了更多负面感受,让我们压力更大。这些感受带来的压力,又更容易让人进入下一轮拖延,最后越来越不自信。改变拖延怪圈,获得持续行动力的关键,就是要从根本上让“自我”和“感受”达成一致* |
持续获得执行力(1) :
还有一种情况容易导致失去自控力,那就是想做/要做的事情太多的时候。
比如说,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,然后每完成一个小任务,就能从中得到成就感(如图中的小花),从而奖励自己的“感受”。我们以“写年终总结”为例:年终总结任务分解1.通过资料和周报,回顾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2.确定年终总结PPT的整体构成和页面分配3.挑选模版,搭建年终总结的PPT框架4.写完PPT的第一个部分“工作情况”5.写完PPT的第二个部分“经验分享”6.写完PPT的第三个部分“未来计划”7.完成PPT相关数据填充和表格制作8.检查并重新编写不足和不适当的部分9.最后确定内容是否全部完成像这样,看起来是不是容易完成多了?甚至,我们可以在完成每个小任务后,主动给自己一些奖励,比如散步放松、吃点零食等等。像这样,自我的目标和感受的目标都落在同一条路线上,就自然形成正循环了。 |
---|
![]() |
*总结:* *让自我和感受欢乐地*****走在同一条路上**** |
持续获得执行力(2)
在攻破了短期获得行动力的方法后,我们再来看看如何长期获得行动力。
要想获得长期的行动力,我们需要记住武林江湖的一句话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”。在时间管理的江湖里,“快”和“早”就是你获得长期行动力的利器。快指的是提高做事的【效率】,早指的是能【提前】就提前。效率和提前是一个整体,效率会带来提前,提前也会带来效率,从而形成正循环。这个原则虽然听起来老生常谈,但只要具体落实,就能产生显著效果。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。(一)提前思考在正式工作之前,你就应该先发制人,提前思考,未雨绸缪。例如你可以提前预料障碍和困难,想到相应的对策。比如在前一篇文章的案例中,同事叫小任去会议室讨论给客户的方案时,他说 :****小任的案例*小任:我想,我们现在的提案还没和客户沟通过,没有充分了解过客户的想法,有被否决的风险。小任:老朱说他明天会再次拜访那个客户。如果先让老朱去了解下客户对这些提案的想法,我们在确定具体提案时就更有针对性了。小任:所以我们可以把初步方案中的思路提取出来,再将一些关键的点整理成一个问题清单,让老朱明天和客户碰一下。可以发现,因为有了【提前】思考,小任就避免了提案被否决重做而耽误的时间,其实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【效率】。另外,小任在完成上午工作后的零碎时间,又继续思考:*小任的思考****老朱带回的反馈有哪几种可能?这几种结果发生后,分别需要对方案做怎样的调整?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?万一发生了,如何应对?现在可以提前准备吗?有了这些【提前】思考,又便于小任在未来制作方案时提高【效率】。(二)提高效率工作中,可以不断改进,提高效率的方向是无限的。就拿打印文件来说,上个月我有份文档需要打印50份,每份文件3页,并且需要修改每一份文件的标题序号。我最初是这么做的:复制文档>>打开文档更改标题(加序号)>>打印>>等待打印>>走几步路拿回打印的文件>>装订>>(继续下一份文档……)打印了两份后,我就觉得这样做效率不高。接下来,我开始尝试提升效率。改进如下:1.通过百度寻找解决方法,例如搜索“如何批量重命名word文档标题”,最后找到了合适的答案。2.不再使用复制文档并改文件名的方式,而是把50份文档都制作在同一个Word内,也就是150页。3.使用Word自带的功能批量重命名文档内的50个标题,并且实现了每个标题序号递增。4.连续打印150页改好标题的文档再去装订。这样一来,我的效率直接提高了数倍。接下来的装订和整理工作,我也用了同样的思维去提高效率。比如说装订步骤,刚开始是先分好页,然后再装订,感觉速度较慢。因为3张纸比较薄,装订并不需要太用力,我就换了一个更小巧的,手掌大的订书机,这样我就可以把订书机拿在手上,一边分页一边装订,装订效率又提高了两成。其实还有更多细节,不过这里我主要是为了强调:在生活和工作中,虽然很多人已经认为自己把事情做得非常熟练了,但可以继续提高效率的地方,仍然是无穷无尽的。 |
---|
![]() |
当你将【效率】和【提前】融合在一起的时候,就能产生奇妙的正循环效应。(三)“快+早”形成的正循环效应当你秉持着“早”和“快”的原则来推进工作的时候,工作本身就会朝着良好的方向自然发展——做事进展会越来越快、做事的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。这是因为,提升了做事效率之后,我们就更容易把握到做事的关键。以工作为例,提高工作效率,就更容易感知到,手上的工作应该把握哪些关键人物、和谁保持沟通、和谁确认需求、遇到问题应该向谁求助、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方法等【关键节点】。另外,“快+早”还能让我们面对意外的时候也更有抵抗力。因为时间充裕,我们可以没有压力地完成额外的任务,或解决突发事件。只要坚持下去,这种“快+早”形成的良性循环,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。 |
*总结:*****因为,“感受”和“自我”能够在这种正循环中,长期相互激励,不断上进**** |
总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