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宾浩斯遗忘曲线
前言
遗忘是记忆的仇敌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。研究遗忘这个敌人,掌握遗忘的规律,然后对症下药,就可以保证我们更好地记忆啦。
艾宾浩斯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,他研究大脑的遗忘规律而得出的这条曲线,是由他于1885年在他的著作《论记忆》一书中提出来的。
上图就是大名鼎鼎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。它的横坐标表示时间,纵坐标表示记忆信息的保留量。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信息在我们脑海里的保留量,逐渐减少。
能看懂曲线曲率的同学,其实一下子就能明白,我们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;然后到了一定时间之后脑海里还剩下的信息基本上就不会遗忘了,即变成你的长时记忆,存储在你的大脑这个大仓库里了。
但是我们还要看看具体的数值对应是怎样的,即在哪个时间节点信息量还剩下多少,遗忘了多少?在上面曲线图中其实都有用箭头指明,我们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再看看:
信息刚刚记忆完的那一刻,信息在脑海里的保留量是100%的,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从那一刻开始,遗忘马上就开始了,丝毫不作停留。
更恐怖的是,在信息记忆完仅仅20分钟的时候,记忆量只剩下了58%,这意味着遗忘了42%(取整数)。
紧接着信息记忆完1个小时的时候,信息保留量只剩下了44%;9个小时的时候,只剩下35%;1天后只剩下33%;2天后只剩下33%;2天后只剩下27%;6天后只剩下25%;一个月后只剩下21%。
从这些数据里我们就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遗忘的规律了。刚开始遗忘太快了,20分钟就只剩下了58%……9小时的时候剩下35%,但一天后还剩33%,这后面就遗忘得要慢一些了。 从第六天到一个月相对遗忘得更慢一些,当然这个时候是该忘的几乎都忘了,忘无所忘自然就慢了。到一个月后脑海里还剩下的信息就是你的长时记忆了。
那么这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,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?你可以自己先想想看。
我们可以根据它来制定复习的时间点,然后使曲线变成上图这样。即随着时间的推移,信息的保留量在降低时,被我们及时通过复习来提高了。
我们在这里不谈那些时间卡得很准的,很严格的复习计划。因为我知道一般人是很难这么自律地去执行计划的。但是我们至少要知道这几点:
我们在这里不谈那些时间卡得很准的,很严格的复习计划。因为我知道一般人是很难这么自律地去执行计划的。但是我们至少要知道这几点:
第一,20分钟的时候我们的信息量就只剩下了58%,所以在20分钟内我们一定要将学习到的知识点复习一遍,比如说5分钟或者10分钟的时候。能做到这一点,你就已经比一般人要厉害很多了。
第二,9小时的时候信息保留量只剩下35%,其实也遗忘得挺厉害的。如果我们学知识的时候是白天,特别是学生党,那9小时之后就刚好是晚上,所以我们可以在晚上将白天学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。
并且在晚上睡觉前复习一遍还有额外的好处,那就是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,大脑也是会将白天获得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的。如果你及时复习了,是不是加工的信息就会更多一些,也更深刻一些。
第三,第二天你能抽时间再复习一遍效果就更好了。如果不行,那么一周后再复习一遍效果也不错。
能做到这几点,你的学习一定会比大部分人更高效。
如何制定一个自己的复习计划
使用说明
注意:
1.从B11开始,每天在B列输入一行学习内容 ; B3:B9部分,就按D3:D9事先设定的记忆曲线,自动生成新的复习内容。
2.D3:D9的记忆曲线可以自己改!!!
公式:
=IFERROR(INDEX($B$11:$B$2002,COUNTA($B$11:$B$2002)-D3,1),””)
公式用法:
1.在B3输入,长按拖动,自动填充至B9。
2.然后把光标放到A10,冻结窗格,即可
关于D3:D9区的记忆曲线设定
网上的记忆曲线版本很多,经过我对记忆曲线的观察,发现有两个共同的特征:
- 下一次的间隔比上一次要长,大部分前后间隔比例在1:1.5~1:3之间。
- 一般会有七轮。
不知道有没有人提出过,反正观察一段时间以后,我想到了一个东西,那就是黄金分割律0.618,但天数是整数,符合天数是整数的一组数字是什么呢?是的,斐波那契数列!!!
1、1、2、3、5、8、13、21、34、55、89、144、233、377
如果你跳着取,比如1、3、8、21、55、144、377,是不是很像1天、3天、1周、3周、两个月、半年、一年的规律?
当然你也可以取整,比如我的表格中1、3、7、21、60、150、365。窃以为只要符合间隔越来越长,比例均匀的规律就可以。
如果时间紧,你也可以连着取一个短时间大轮次复习的曲线,1、2、3、5、8、13、21。
你甚至可以跳着取,然后除以2,得出一个适中的曲线,比如1、3、7、17、45、117、305。(从2开始取)
毕竟,在这个表格的加持下,你不会有任何的混乱!!!
最后效果如下: